正当夏桀不问政事、一心享乐的时候,东夷部落商却在领袖汤的带领下逐渐崛起。据说汤(又叫“成汤”)名叫天乙,其祖先是帝喾的儿子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赐姓子,很得百姓的拥护。商族经过多次迁徙,到汤时居住在亳地(今河南商丘附近)。 汤非常有仁德。一次外出,他看到猎人在四方都挂起网,嘴里还念念有词,向上天祈祷:“请让四面八方来的鸟儿,都飞进我的网里吧!”汤一听,立刻就说:“
姜子牙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可关于他的妻子的信息是在是太少,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有关姜子牙夫人的故事。 历史中一提姜子牙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姜子牙可是西周开国元老,没有姜子牙可以说就没有西周,他是政治家、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相传姜子牙半生贫寒,空有一腔抱负却遇不到贤明的君主,前半生过得异常潦倒,宰过牛卖过肉,也曾开过店卖过酒,总而言之就是卖什么赔什么,唯一的爱好就是学习天文地
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族大举进攻西周,由于周幽王一直以来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未及时前来救援,镐京被陷,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幽王之子即位为平王。平王深感镐京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又怕犬戎再次攻来,所以准备东迁洛邑,又害怕东迁途中遭戎人骚扰,于是想要让各大诸侯前来护送,这本是诸侯国的义务,但是经过烽火戏诸侯的周王室威信下降,前来护送的诸侯寥寥无几,最终在郑、秦、晋等国的护送下平王成功东迁洛邑。本
说起商纣王,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暴君一个。 但是往往历史中充满着很多谎言,充满着为人不知的一面。而这些真相在时光的隧道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扑朔迷离。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并不知那种“内行不道、外肆征伐”的暴君,相反地,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不过“成者王侯败者寇”,纣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后人为抬高周朝而不断累积上去的。 商纣王本名子受德,帝号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1、齐国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
一部《论语》,论及100多人,受到孔子称许的固然不少,被孔子尊为贤人的却屈指可数,而伯夷、叔齐即在其列。《论语》中曾四次提到他们,但没有说及他们的身世。《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古籍没有提到这两人(《尚书》、《国语》提到的伯夷是另有其人)。到战国时,《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都很推崇他们。汉代的司马迁作《史记》,特为他们立传,且放在列传之首。唐代的韩愈曾写过《伯夷颂》,颂扬备重
每一个朝代末年,帝王大多荒淫无道,导致王朝被推翻。可是,即使到了这种时候,仍有一些对旧王朝充满怀念的人,认为帝王虽然不对,但是推翻他们、杀掉他们也是不对的。这些人虽然思想保守,但他们行为高洁,并且能坚持自己的思想,因而被认为是“义士”。卞随与务光就是这样的人。 传说夏朝末年,有一对好朋友卞随和务光,他们都是隐士,相约隐居在一起,过自己的清闲日子,不愿出去做官。他们的名气很大,以至商汤都听说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幽王死后,平王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一般认为,西周和东周,虽然都是周朝,但是,天子的地位是不同的——西周的天子地位至高无上,对诸侯说话也是一言九鼎,而东周的天子,基本上是摆设,甚至于东周的天子还要依靠势力较大的诸侯来苟延残喘。 而历史上,其实周朝也有机会,在幽王被杀后,继续延续西周时代天子的地位,但最终,周
比干是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文丁)帝的儿子,十六代王帝乙的亲弟弟。据《孟子杂记》载:“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 比干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也是商纣王的叔父。《尚书·微子篇》记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