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综合了商鞅的 “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韩非本是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卿的学生,后两人一事韩王,一事秦王。韩非建议韩王富国图强,但却未得韩王的重视。他著《孤愤》《说难》《五蠹》等十万余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秦王读了他的著作后,大为赏识,说:“寡人得见此人
田光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处士,“为人智深而勇沈”。当时,燕太子丹一心想谋刺秦王,太傅鞠武就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对太子丹说:“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田光以自己年老力衰为由,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并马上动身去找他。临出门时,太子丹不放心地对田光说:“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 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 《海内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
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习俗,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 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就要读白或写白,如林黛玉母名“敏”,黛玉每逢此字,即读如密或米;汉武帝因名彻,遂改官爵彻侯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总是写作缺笔的“丘”等等。 那么,避讳之俗起源于何时呢? 避讳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 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
《山海经》是上古时期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它除了记录各地的山脉河流以及动物、植物、矿产等,还记载包括中国及中亚和东亚广大 地区的一百多个邦国。当然,所谓邦国,很大部分仅是一些部落而已。 其中有一些邦国的国名十分奇特,如结匈国、羽民国、議头国、穿胸 国、交胫国、岐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 长股国、一目国、柔利国、无肠国、聂耳国、黑齿国、玄股国、毛民国等等,如果顾名思义去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历来传说死在南巡途中,他的妃子娥皇、女英伤心悲痛,赶往南方奔丧。一路上泪如泉涌,洒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舜帝的陵墓历来被认为在宁远县的九嶷山中,因而有诗歌述说这则凄婉动人的传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然而有人认为舜帝根本不是葬在九嶷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相传是我国古代部族联盟的一位首领,
今天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传说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得十分清楚。然自上世纪20年代以后。史学界以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为首,提出了怀疑的观点,认为大禹不可能葬在绍兴。真是如此吗? 绍兴禹王庙 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相传是大禹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样说来,会稽还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
秦国君主的陵墓是跟随国都一块儿转移的,因而秦先后有四大陵区,即天水附近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平面呈中字形的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雍城陵区,是目前全国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人们推测是秦景公的墓葬。墓内文物质地高贵,造型精美。 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南首,考古工作者用整整10年时间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一座迄今为止知道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墓。 墓呈中字型,长59米,宽38
秦始皇陵旁边为什么要修建大规模的兵马俑坑?很多人指出,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陵园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兵马俑是送葬的俑群,有人认为它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也有人认为它们是秦始皇陵园东门大道以北的从葬坑。 1974年,在外城以东1225米处,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轰动了世界。三个兵马俑坑都坐西向东,呈“品”字形分布。 其中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4000
叱咤风云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死后葬到了生前早已修建好的安息地长陵中。长陵陵园中有两个封土堆,几乎是相同大小,哪个是刘邦的,哪个是吕后的?长陵的名称是如何来的?今日的长陵只是一个土堆,当年的长陵是怎样的?汉高祖刘邦长陵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刘邦做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给自己修建坟墓。有人推测,长陵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主持者可能是萧何与阳成延。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于长乐宫,葬于长陵。